第(3/3)页 多少宗室子弟为了权位争斗不休,亲兄弟反目成仇的例子比比皆是,可朱雄英却能始终将兄弟情分放在心上,为失势的弟弟争取机会,这份心性,比治国之才更显珍贵。 太子标心中暗自感叹,有这样一位既有才能又心怀仁厚的儿子,不仅是他的福气,更是大明未来的福气。 他轻轻拍了拍朱雄英的肩膀,心中已然决定,定要支持儿子的提议,给朱允炆一个改过自新、为国效力的机会。 想到这里,太子标上前一步,对朱元璋说道:“父皇,雄英所言极是。允炆虽曾受吕氏牵连,可他那时不过是牙牙学语的孩童,对母亲的阴谋一无所知,怎能将罪责归咎于他?这些年他在东宫闭门度日,每日只读书习字,从不参与宗室纷争,行事谨小慎微,谁都挑不出半分错处,可见其心性沉稳,并非顽劣之辈。” “如今他已年满十八,早已成年,却因旧日阴影始终不得施展,实在可惜。暹罗乃南洋要地,需宗室镇守以安民心,允炆若能前往就藩,一来可借这机会历练政务、增长见识,摆脱东宫的压抑环境;二来也能为大明分担南洋防务,协助蜀王朱椿稳固疆土,避免因宗室力量薄弱导致局势动荡。” “这既是给允炆一个改过自新、为国效力的机会,也是为大明的南洋布局添砖加瓦,于公于私都有益无害,儿臣以为,此提议可行。” 朱元璋看着太子标恳切的眼神,又望向朱雄英坚定的目光,心中的顾虑渐渐消散。 按照宗法礼制,成年皇嗣都要前去封地,可朱允炆先前一直被忽略,当然没有得到册封。 他沉默片刻,缓缓叹了口气:“罢了,既然你们都为他求情,朕便再给他一次机会。” 老朱站起身,走到舆图前,手指落在暹罗的位置,“暹罗乃南洋要冲,连接真腊与吕宋,地位重要。朕就册封朱允炆为暹罗王,择日前往就藩。” 顿了顿,朱元璋又补充道:“传朕旨意,赐朱允炆仪仗、印信,拨三千护卫随行;从南洋水师中抽调战船,护送他前往暹罗;再令蜀王朱椿多加照拂,待他熟悉政务后,再逐步移交权力。” “孙臣遵旨!”朱高炽与朱雄英齐声应道,太子标也松了口气,脸上露出笑容。 第(3/3)页